MORE


杨晓林.jpg

 

6月18日,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课题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动漫游戏专业委员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办,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动漫专委会协办,由《民族艺术研究》杂志、《当代动画》杂志、《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提供学术支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学派动画艺术本体研究研讨会”成功举行,讲座由同济大学杨晓林教授主持。


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和制作公司的110多位专家学者在线上共聚一堂,围绕“中国学派”动画艺术本体研究的内容、关系、知识体系、叙事、重构、视听语言、表演、创新等问题展开学术探讨。会议时长4小时,共有15位专家进行了发言,直播观看观众2000余人。


论坛伊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指委委员王建民教授为论坛致辞。他讲到,同济动画专业创立于2002年,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先后培养了数百名优秀毕业生,工作于动画、游戏、影视、教育等各个行业。所属设计与艺术学科QS排名全球13。目前动画专业教师背景来自美术、设计、信息等交叉学科领域。动画专业设二维动画、三维动画与影视特效、交互艺术三个方向,教学环境优越,配备了二十余间设施先进的实验室。在专业教学上强调学科交叉,传统动画与数字媒体并重,师生作品在国内外各大艺术比赛与展览中屡获大奖,在2019年获得上海市两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正在参评全国评审。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盘剑教授认为,这些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很快,但整个中国动画的理论体系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以致产业发展逐渐形成瓶颈,一些关键的问题无法解决,例如创作上的“哈日”、“哈美”现象及其后面的动画思维、叙事模式、表现风格等问题,我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模仿别人是没出息、没出路的;但很多人却又不知道,如果我们不模仿日本、美国动画,我们应该怎么做?当然,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中国动画学派”,但这个学派已经衰落成为明日黄花了,显然已经难以成为今天中国动画创作的标杆了;然而在否定跟随、模仿甚至抄袭美国、日本动画之后(这种否定是必须的),除了“中国动画学派”中国动画发展还有别的选择吗?当然这种选择绝不是原封不动的搬用,而是要通过批判性地继承、现代性地改造、创新性地完善,对“中国动画学派”进行“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全球化时代)的重建,并要以此为核心建构起一个完整的中国动画理论体系——这是中国民族动画艺术和中国动漫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日中动漫游戏产业联合会理事长、Hello kitty设计策划总监関口贡(日本)在三丽鸥授权事业部作为设计师和总监工作了32年,2012年开始担任中国IP授权公司的设计顾问,参与不少IP和旅游行业的研讨会。他认为,中国的IP行业已经进入了成长期。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三丽鸥公司的动漫形象色调发生很大变化,从色彩鲜艳的原色系列变成浅色、柔和的“治愈系”主题,相信在后疫情时代大家会更加偏爱柔和、治愈系主题。他认为目前中国IP行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教育问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饶曙光教授认为,中国动画电影要找到现代化转型之路,首先要立足于我们的优势传统文化。从传统的神话传说、传奇中寻找灵感,将民族文化的血脉,进行现代化演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优势,在于价值观层面的表达,动画电影价值观表达要现代化、人性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动画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不需要适应西方观众。关键是要找到能表达民族文化精华的立足点,逼近人性,就有了传播空间。最近他提出的“共同体美学”理论,指出要与海外观众找到共鸣,就需要我们在每个创意过程中,有意识的通过电影的叙事、符号性的表达、意象的构建,同观众形成有效互动,与观众在有限时间里建立更多的共同体,动画电影的才会有更好的接受与传播。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教授认为,讨论动画本体,首先要回归艺术和人文这样的关系类型所构成的世界。坚持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坚持只有世界的,现代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成人的,纯粹的,才是儿童的。依据这样的观念和类别体系,来理解和表达动画的实体、概念、现象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才能创造‘中国动画学派’更具当下性、建设性和开放性的前景。


上海影视戏剧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聂欣如教授认为,艺术的本体是一个与物质存在相关的概念,动画本体牵涉到了绘画与电影这两个不同事物的本体。绘画与电影这两个事物本体在动画中分别被表述为“造型”和“逐格”,它们构成了动画的基本概念。中国学派的出现,使动画这一来自西方的艺术在本体上具有了东方的色彩和多样性。以动画为例,“单线平涂”表现的是西方硬笔文化的基本造型方式,而水墨动画的出现,为动画造型添加了东方的软笔文化样式。动画的“逐格”是指画面的连续性,不同于电影连续性的地方在于动画可以人为介入格之“间隙”,因而人物的表演可以人为设定。在西方的动画中,大致上有“弹性”和“仿真”这两种极致的表现,中国学派将我国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融入了弹性的表演之中,自成一格,有别于西方。中国学派正是以民族性丰富了动画本体的多样性,从而赢得了世界同行的尊敬。


国际新媒体产教研融合研究院副院长、韩国东明大学王东教授认为,韩国从70年代开始到21世纪文化产业占据了全球相关产业的30%,2019年的动画产业来看,2018年韩国的动画产业企业数量为509家,而销售额是6,293亿韩元,输出额是1亿7,452万美元,输入额是788万美元。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接近,在动画产业中有诸多共同点。动画产业领域,将继续朝着与基于5G通信基础设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相一致的方向进行创新。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冬冬教授认为,中国动画创作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诞生期-黄金期-式微期”,从依托中华古老文化底蕴资源,以东方奇观获得世界的瞩目,到热衷于跟风、效法迪士尼、日本动画,以至于为技术所控而盲目炫技,最终走向式微。在中国动画期待复兴的今天,探讨中国学派动画的理论体系建构和创作路径问题时,应当将中国动画首先纳入到电影艺术的框架下,认清动画师电影艺术的一种类型这一事实,从电影的本体思考动画创作的问题;第二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发展带来的表现手段创新这一现实条件,从文本创作和传播两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第三,要纳入到中国文化这一框架下,思考如何挖掘东方文化智慧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及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动画创作的给养;第四,要纳入到文化输出和海外传播的框架下思考中国动画国际化的问题;第五,要抓住动画本体中关于动画形象塑造的问题,提升具有中国学派动画独特价值的美术设计和形象塑造能力。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姚光华认为,作为美影厂的一名专业人员,我有幸参与了美影历史上第二次创作高潮,亲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我们创作人员就是本着坚定民族形式的道路同时不忘多样性,把握好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作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片超现实的、夸张的、充满想象力的特性,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学派动画的理念的。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屈立丰教授认为,“后中国动画学派”时代的动画知识生产进入“体制化”时期,外热内冷,总量激增,研究边界的拓展与核心话语扩容能力逐渐增强,理论坐标游弋于美术、影视两大学科建制与教育体制之间,国家意志对动画研究的引导和支配效果明显,知识生产者主要包括院校内的动画学者、政府与行业人士、业余动画爱好者,主要积累的成果是纳入学术考评体系的论文、著作和项目以及流量为王的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写作。“动画学”建构的可能路径,首先是学者的姿态调整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其次是为了保持动画学学科知识生产形态的反思性、对话性与深度整合性,从微观理论和中观理论的层面循序渐进地做好动画学知识谱系的构建。


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教指委委员、广州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学科带头人陈赞蔚教授认为,数字时代中国学派动画发展需要多样化精彩纷呈对应细分人群,要有更多的人通过作品实践与理论交流形成良好创作氛围,同时立足当下,基于中国人的视角创造创新的形式内容,传递正能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与担当。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形式需要与艺术家合作,发展则需要技术与艺术紧密合作。需要院校创造先锋作品,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发技术支持并打造产业流程,结合传媒宣发,衍生品营销,形成完整生态产业链。中国应建立短片票房体系,让先锋创新作品能被市场检验与获得放大支持机会。


成都市动漫游戏协会会长、成都大学钟远波教授认为,多年来,动画本体的发展更多是在传统形态内发生,在当下动画研究中,由于动画本体论一直未被较深入地研究,动画很多概念主要从电影学、美术学等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引用,使动画不觉地就形成为一门多元的“交叉学科”。在现代数字新媒体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下,预想的未来“游戏式动画”主要基于引擎实时渲染、5G网络、VR 、AI等交叉技术的综合应用:一是观众观影体验的改变(沉侵式、交互性、定单式);二是每位观众所观影结局不同(开放式结局)。


上海师范大学动画专业副主任赵贵胜副教授阐述了水墨动画和中国动画学派的关系、水墨动画和诗的渊源、水墨动画中的诗境生成。他认为,从诗的本体出发,分析诗的“情感、意象、节奏与韵律”和水墨动画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水墨动画和诗的共通律。他认为水墨动画延续了水墨画的画中有诗的传统,并在诗境的追求上更充分。这让具象的水墨画和充满想象空间的诗虚实相生、时空互补,两种艺术形式相映生辉,在相互申发补凑中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想象力和美感。


广州大学刘晓希博士认为,如果我们承认“神话”的传奇叙事与电影的“梦幻”机制之间的文化关联,承认“神话”的全世界共通叙事伦理意义的存在,也承认这是一个“电影的奇观之梦已经和正在重圆”的时代,那么,当中国“神话”遇上了“动画电影”,中国的“神话题材动画电影”便理应在遵循神话原型意指的同时,更充分发挥动画电影叙事功能方面的优势。而对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进行原型批评,或许也将在更深层面上启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也即伊格尔顿所提出的,“批评”在我们这个时代,除了可以行使那些为我们所熟知的作用,还可以再次履行什么样的实质性社会功能。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周斌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中国动画学派”的重建与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既关系到国产动画创作生产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中华文化如何更好的进行传播等问题。既是一个理论建设问题,也是一个创作实践问题。大家围绕着国产动画创作的民族化、现代化、国际化等问题,除了有很多共识之外,也有一些不同观点的争鸣。期待承担这一重大项目的各位专家学者能早出学术成果,在这方面能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能持续推动和促进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化。


本次“‘中国学派’动画本体重建研究”问题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促进各高校、科研及创作单位的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动画理论建构的学术探讨,旨在给中国的动画创作以切实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助力我校动画专业融入主流,推动部校共建等工作向前迈进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学派动画艺术本体研究”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