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20181216日,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办,《中国作家》(影视版)、《民族艺术研究》、《电影新作》协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召开。会议主题为“金庸小说影视改编暨武侠影视创作”,与会学者就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金庸影视的传播与接受、金庸影视的版本、金庸影视的比较、相关武侠影视研究以及武侠影视剧创作的发展前景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WechatIMG3.jpeg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主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致欢迎辞,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周斌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研究员、《民族艺术研究》副主编彭慧媛、《电影新作》编辑部主任史志文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和发言。


张艳丽书记认为:“金庸先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了最好的传承与创新,关于金庸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一直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课题。今天我们邀请了国内影视界的专家学者,举办金庸小说影视改编暨武侠影视创作研讨会,以此方式致敬和缅怀一代文学大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文艺工作者,创作有温度、有筋骨、有正气,展现真实、立体、让观众们感受到真善美的作品,以文化自信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WechatIMG4.jpeg


周斌教授发言说:“本次会议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其一是因为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刚逝世不久,其作品属于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优秀遗产。其二则是因为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拍摄的影视剧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长久的美学生命力。我们要从金庸小说影视改编创作中总结经验和基本规律,深入探讨,并切实在国产武侠影视剧创作中加以发扬光大。”

WechatIMG5.jpeg


毛时安研究员做了《武侠影视与当代世界》的发言,他认为,21世纪可以简单概括就是无序失衡,世界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平衡,同时这个世界充满了撕裂感和不确定性,这个世界确确实实需要我们武侠小说来提供有当代性的英雄,有当代感的英雄。”

WechatIMG6.jpeg


史志文主任在致辞中提到:“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影视改编将在旧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展开更为复杂的互动,正逐步跨越从文字到影像再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媒介技术。在新形势下影视改编对于优良IP的需求快速增长,剧本日趋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媒介融合的时代为影视改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电影新作》开办了专栏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运行。”

WechatIMG7.jpeg


分场研讨分别由周斌教授、毛时安研究员和尹晓丽教授主持,厉震林教授、张阿利教授和卢炜教授进行了点评。

WechatIMG8.jpeg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点评时指出:“老师们的发言让我觉得金庸小说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们理论评论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基本上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从文化美学到王阳明哲学,从当代文化与金庸文化的互文关系到金庸武侠电影的诗性特征,从金庸小说的武打到电视剧中满足不同媒介文化读者的武场,今天的讨论非常丰富。”

WechatIMG9.jpeg


陕西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张阿利教授在发言时从金庸影视社会影响的角度提出:“金庸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大陆文化的回归和引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金庸在那个时代对社会的影响刚好契合了改革开放、对外开放这样一个政策。金庸不光是给我们一种文化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折射。”总结点评时,张阿利教授提出:“各位专家既有从历史、佛教和武侠文化等方面进行的探讨,又有对现代儒家文化表现的阐述,学术含量非常高,非常精彩。”

WechatIMG10.jpeg


上海蒙太奇文化艺术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张振华教授指出:“金庸实际上有着厚实的古典文化基础,十分尊重传统,大体上还是章回小说的写法,但风格十分不同。他的作品中能够写出相当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他尊重传统却不被传统文化所束缚,其构思千变万化,情节曲折,没有一种线性叙述的束缚,金庸武侠体现出一种很独特的独新感。”

WechatIMG11.jpeg


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冬冬教授与研究生黄华结合金庸创作的文本特色,分析了金庸武侠电影的诗性特征,认为金庸的武侠影像诗性来源有二:一是在故事文本层面上开展了深刻革新与人本主义探索,更接近存在问题。同时通过江湖故事的非有机叙事呈现,构建时间,彰显诗性,导向电影本质。二是在影像风格层面上充分展现武侠电影的身体魅力,彰显动作本身的梦幻性。强化动作的因果逻辑,而非叙事动机,展现镜头内人的动作,此举更符合电影本性,因此更具诗意。基于此,金庸的武侠电影得以去蔽呈现,诗意盎然。

WechatIMG14.jpeg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蒋原伦教授从金庸小说的武打与电视剧翻拍的角度谈了活在电视剧中的金庸,“金庸小说一再被翻拍的诸多原因:情节、人物、历史、地域等。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小说中的武打场面。现代的电子高科技给武打的拍摄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使得影视剧在视觉文化的丰富性上得到很大的拓展。”


WechatIMG12.jpeg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院长卢炜教授在发言时将金庸与王阳明的心学实践做了对比研究,认为“王阳明和金庸二人的人生轨迹很相同,金庸实际上一直在实现着王阳明心学的历程,从刚开始的认知到后来的知行合一,在‘知’和‘行’当中辩证地认知。”在总结点评时,卢炜教授说:“金庸先生对于其作品的影视剧改编其实多是不大满意的,晓林教授给我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就是,虽然整体不满意,但是在局部里面,某一个版本,某一个方面它是非常成功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提法。”


WechatIMG13.jpeg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副主编彭慧媛编审做了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的文化研究,分析总结出了金庸小说主要追求的历史文化向度、佛教文化向度以及武侠文化向度。她对小说中三个文化向度的表现展开分析,并提出“如何充分挖掘和弘扬金庸文化中的武侠精神,如何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如何传播中华文化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WechatIMG15.jpeg


渤海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尹晓丽教授从“江湖与庙堂的绞缠”,分享了新武侠电影中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表达,谈到了儒侠文化的传统和儒侠文化价值观的构成,以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武侠电影对儒家文化的呈现等问题。


WechatIMG16.jpeg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艺术系杨世真教授在发言中质疑将民族文化元素、中国传统电影美学(主要是“影戏说”)视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世界性影响力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真正的原因在胡金铨奉行的“电影技巧至上”观念。胡金铨不但全面理解与掌握了世界电影语言的一般规律,并且在实际创作中有所突破与创新。要讲好中国故事,导演必先掌握电影语言基本功,而不是靠堆砌民族文化符号或本身并不成熟的“影戏说”。


WechatIMG17.jpeg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徐巍教授对金庸小说的电影改编及其经典化进行了探析,内容涉及文学经典改编“是否具有当代可诠释空间”、“艺术性的当代转换”、“当代受众接受度”三个当代挑战以及金庸作品成为经典的三个原因。



复旦大学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杨新宇副教授从金庸的文学功底谈到了张彻的文学素养,也谈到了邵氏电影片厂制度严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摄影棚拍摄方式导致虚饰(俗艳)美学、商业至上,脱离现实,文化观念保守的三大局限性。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崔辰博士对《神雕侠侣》电视剧中小龙女形象的演变做了对比,将每个时代的审美革新、金庸的爱情观以及未来的影视剧再次表现金庸的爱情观念时,怎么样和现代人的爱情观念产生共鸣进行了独到的阐述。


WechatIMG19.jpeg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丽芸副教授与研究生张文运用普洛普叙事学理论,对九十年代香港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的叙事结构以及角色行动的分析,发现金镶玉这一形象承担着叙事结构多重角色功能,成为电影类型叙事的关键变奏。


WechatIMG20.jpeg


厦门大学戏剧影视学的博士生周暐闳通过金庸及其作品传播与翻拍的影视作品梳理,提出“金庸作品的一个个民族符号,首先体现映照对中华文化的光华寄托。其次,是一种台湾人民对一个中国和平精神期许寄托。金庸的作品提供了新的精神坐标可能性。”



WechatIMG21.jpeg


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分析了1997 版《天龙八部》的主题与剧作,认为“《天龙八部》的三个电视剧版本各有千秋,但就故事的结构设置而言,97版为佳构,超出了原著。在一定程度上巧妙的运用了侦探片的形式组织剧情,但却突破了侦探片的叙述模式而自成格局。”


参会并发言的还有上海星洲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制片人曹钢、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韩亚辉副教授、《中国作家》杂志社影视版编辑张烨航、《电影新作》杂志社编辑聂倩葳、上饶师范学院中文系吴凑春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讲师沙洋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高凯博士、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讲师叶珽、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讲师甘圆圆、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讲师向曼、上海市体育局宣教中心记者郭泰、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严怡静、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博士生陈曼青、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黄华、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诗雨、上海理工大学印刷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周艺佳、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奕彤、上海师范大学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范家睿等。


最后,委员会主任周斌教授做了总结,并宣布第五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研讨会明年五月将在兰州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