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科隆钢琴三重奏”从成立到现在已超过三十余年。组合里的每一位音乐家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音乐时代他们能够将传统与现代、艺术特性与个人魅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该组合获得了音乐界重要的艺术地位。
26
10月15日下午,艺术与传媒学院饶丹云老师带领新生导师组7名表演专业学生,冒雨来到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参加上海戏剧学院2024艺术创想周之——“奚美娟、辛丽丽对事业的热爱与坚守分享会”活动。
学术论文必然面临学术价值的拷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大多从具体的个案出发,其研究意义或学术价值就蕴藏在作者由个案、具体、微观迈向群体、抽象、中观阐述的路径之中。 讲座将以实例展现提升论文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几种方法
2024年10月11日,英国诺里奇艺术大学副校长 Ben Stopher教授及诺里奇艺术大学国际处处长Eddie Ho先生一行来访我院。我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传播系副主任李凌燕副教授,媒体实践与实验中心副主任金云水老师、学术发展部副主任丁凡老师、传播学专业孟筱筱老师,学院办公室主任李向科老师共同接待了来访嘉宾。
25
在十一国庆假期期间,由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创的原创音乐剧《龙的船人》在全新的宝山区文化馆大剧场正式开演。本剧由艺术与传媒学院21级表演专业学生龚方钰担任副导演,徐涔浠、来子旸、李嘉琦、黄晓寒、吉木金铄、张景博、徐黄启瑞、詹惟傲、王蔚泽、张博汇、周嘉尧担任主演,24级新生王力立,阎俊霏,吴正洋,曹苁蓉、周幸参与演出。横跨四个年级的阵容,是表演专业积极响应未来就业需求,锻炼实战能力的新尝试。
我一生梦寐以求的就是在租国的大江大河上建造最大的悬案桥
2024 年 9 月 30 日,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共同发起,携手上海近20所高校,共同组建“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上海分中心”,分中心旨在促进上海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艺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搭建了新的平台, 致力构建开放、共享、创新的艺术教育生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艺术人才贡献力量。
24
2024年9月28日,在上海嘉定汽车城,2024国际智慧出行设计大会召开期间,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技术分论坛在汽车城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专家及学者,行业企业聚焦智能座舱中的认知交互设计,研讨“人-车-环”智能座舱认知交互过程中的人机协同赋能、共享态势感知,在智能座舱中,探索智能多模态人机交互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伟大,起于平凡 今日,在昨日作答 穿越历史长河 每一帧红色影像 同在记录时代脉搏的跳动 七十五载光华 亦在光影交错间造就不朽
23
近年来,教育部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推进工作政策持续深化,将研究生培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部、人社部、中组部、国资委、公安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我校开设具备同济大学学科交叉优势与特色、符合社会数智转型大潮中人才缺口的非全日制研究生项目具有独特的时代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