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教育与工作经历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奖项荣誉
招生招聘
教育经历
2000-2004年: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4-2006年:清华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
2006-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兼任学院大数据与计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晋升副研究员。2017年晋升教授。
《计算、智能与传播》主编。多家CSSCI核心期刊评审专家。曾任北京市文艺学会副秘书长,人民出版社年度性的出版物《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副主编等。
教学课堂
在同济大学主讲过《传播学研究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觉文化研究》、《广告调研》、《融合媒体报道》等多门课程,课程多年来的学生评价全部为优,广受学生好评。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一等奖,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2017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的团队“同济拓微战队”,在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与新浪微热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传播数据挖掘竞赛”,获得一等奖(由于一等奖只有1个,所以相当于第1名)。2019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团队,获得第四届中国数据新闻比赛三等奖。2019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三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第五届中国数据新闻比赛的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本人成为在该届比赛中指导获奖团队最多的老师;并获得该届比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奖”。2020年。
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团队,获得第八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三等奖。
指导本科生团队获得第三届“卓越杯”智能媒体作品大赛获得三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
主要论著方面,关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与调控研究。提出和分析了社交网络中的“意见典范”“社会回音室”“影响力圈层”“偶像趋同性”“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意见领袖同心圈层”“情绪偏好”“沉默舆论”等诸多理论概念或关键问题。出版学术专著3部、合著4部、主编以书代刊连续出版物1部、副主编 4 部。以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包括《国际新闻界》(3篇)、《传播与社会学刊》、《新闻大学》、《文艺理论研究》(3 篇)、《现代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新闻界》、《新闻与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篇)、《社会科学》(2 篇)、《南京社会科学》(3 篇)、《探索与争鸣》、《北京社会科学》等。其中 CSSCI 、TSSCI期刊论文近50篇,另有北大核近2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2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红旗文摘》、《党政干部参考》摘要转载3篇,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国家权威网站全文转载近10篇。相关调研报告曾获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或其他政府奖项。
相关成果获得第四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2018,专业教指委、一级学会颁发)、“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专业教指委、一级学会颁发)、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2018)等高影响力与权威度奖项。此外也获得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权威学术机构在多场合的公开肯定与多种年度学科发展综述中的关注。
科研项目方面,先后主持与社交网络传播、网络用户、网络文化相关的2项国家级项目与6项省部级纵向项目,为本课题提供了丰富积淀。承担的课题和社交媒体挖掘、社交网络数据分析和用户分析、信息传播密切相关,如“社交网络互动中用户‘信息窄化’机理分析:基于微博的数据挖掘”(国家自科基金项目,71804126)、“中国文化对外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XW050)、“首都媒体‘社交化’发展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13ZHC023)、“中国城市国际社交媒体传播效果优化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2014FXW001)等。此外,还主持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2017-A-058)、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扶持基金项目(2014020072)等相关的省部级项目。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社交网络‘情绪设置’效果与模型研究”(20160647)一项,对社交网络大数据进行情绪分析与机理研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其他课题近十项。
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决策的服务,取得一定的社会反响及影响。2013年应《青年记者》期刊邀请,在该刊开设月度性的个人专栏,持续一年(后因个人事务繁忙而主动退出),专栏中的部分文章先后被《红旗文摘》、新华网、人民网等转载。面向决策实践与公众业界,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网络传播》、《对外传播》、《中国国情国力》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努力连通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被转载或报道情况如下:《莫让网络非理性影响社会“正能量”》被《红旗文摘》(2013年第6期)摘要转载;《现阶段城市文化转型升级的方向》被《党政干部参考》(2015年第22期)转载;《传媒文化建设需重视“缄默传播”》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全文转载;对我国社交媒体视听文化的分析刊发在《网络传播》后,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一份文化产业的实践研究被和讯网(知名财经门户网站)全文转载;对于北京的微博意见领袖的考察分析,核心观点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中国日报网、中新网等十余家媒体引用介绍;对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剖析,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后,被《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转载,中国文明网、中国改革网、人民论坛网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
论文与著作Research:
一、已出版著作:
《计算、智能与传播》(第一辑),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中国文化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研究——基于社交媒体挖掘与数据分析》(专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
《文化创意产业对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分析研究》(专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
《首都文化竞争力研究》(合著,总25万字,本人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当代文学研究与学术神话》(专著,20万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 。
《北京文化60年(1949-2009)》(合著,总37万字,本人4万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研究》(合著,总24万字,本人7万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09-2010)》(编著,任副主编,35万字),人民出版社2010年
《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编著,任副主编,40万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1-2012)》 (编著,任副主编,40万字),人民出版社2012年
《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2-2013)》 (编著,任副主编,30万字),人民出版社2013年
二、已发表论文:
《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1年第1期,唯一作者
《网络文化的地方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012年第5期,149-150页,唯一作者
《“沉默舆论”的传播机理及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6年第1期,唯一作者
《本是清楚的一段历史》,《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2010年第3期,唯一作者
《莫让网络非理性影响社会“正能量”》,《红旗文摘》部分转载,2013年6月,唯一作者
《“创意社区”:转型机理与发展路径》,《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 2015年第5期,唯一作者
《沉默舆论的传播机理及功能研究》,《南京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2015年第10期,112-117页,唯一作者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的类型分析:基于共词聚类的研究》,《现代传播》(CSSCI核心期刊)2015年第10期,38-45页,唯一作者
《异化的“去中心”:审视电子乌托邦》,《南京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 2010年第10期,120-126页,唯一作者
《在线仪式:传统文化的网络新构建》,《国际新闻界》(CSSCI核心期刊),2011年第4期,68-73页,唯一作者
《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中州学刊》(CSSCI核心期刊),2012年第6期,202-205页,唯一作者
《城市帝国主义及其文化逻辑》,《思想战线》(CSSCI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116-120页,唯一作者
《“涵化”理论及其在效果研究应用中的主要矛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核心期刊),2010年第3期,116-120页,唯一作者
《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的“网都”范式》,《南京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 2012年第6期,134-140页,唯一作者
《网络文化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学习与实践》(CSSCI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135-140页,唯一作者
《发挥首都网络优势,促进北京文化发展》,《北京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2011第6期,14-18页,唯一作者
《接受与效果研究中的“潜文本”》,《文艺理论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10年第1期,121-124页,第1作者
《政治认同的审美性》,《文艺理论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52-58页,唯一作者
《媒介传播中的“效果断裂”现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核心期刊),2012年第4期,80-84页,唯一作者
《符号场与文化的自我生长》,《学术论坛》(CSSCI核心期刊) 2008年第1期,157-161页,唯一作者
《回到地方:网络文化时代的地方感》,《文艺理论研究》(CSSCI核心期刊),2011年第4期,128-132页,唯一作者
《周作人女性观中的异质性成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CSSCI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114-134页,唯一作者
《网络文本内容挖掘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及差异》,《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核心期刊扩展版),2015年第4期,1-9页,唯一作者
《论媒介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湖北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扩展版)2011年第3期,193-196页,唯一作者
《符号的生产与“符号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08年第4期,61-65页,唯一作者
《城市文化安全与中国城市实践》,《南京政治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2012年第6期,33-36页,唯一作者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念所带来的几点商榷》,《云南行政学院学报》(CSSCI核心期刊扩展版),2011年第1期,22-24页,唯一作者
《周作人女性观研究中的相似因果性和单线因果性》,《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11年第6期,65-69页,第2作者
《“北京模式”的路径审思》,《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2期)(CSSCI来源集刊),2010年8月,203-214页,唯一作者
《中国文化基于轻博客“走出去”的内容挖掘》,《青年记者》2015年7月中,唯一作者
《建构社交网络“软实力”的多元路径》,《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2月上,56-57页,唯一作者
《文化与媒介传播中的虚假认同问题》,《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第1期,159-162页,唯一作者
《对外传播要打好社交媒体牌》,《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下,96页,唯一作者
《传媒文化建设需重视“缄默传播”》,《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2月下,96页,唯一作者
《莫让网络非理性影响社会“正能量”》,《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3月下,96页,唯一作者
《莫让“微文化”流于“危文化”》,《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4月下,96页,唯一作者
《构建全球城市文化新秩序》,《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5月下,96页,唯一作者
《不可复制性传播在当前的意义》,《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6月下 唯一作者
《从文化软实力到文化威实力》,《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7月下 唯一作者
《国际社交媒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征候》,《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8月下 唯一作者
《当收视率遇到网络关注度》,《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9月下 唯一作者
《城市文化需强调“价值传播”》,《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0月下 唯一作者
《复苏“社区传播”》,《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1月下 唯一作者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转变》,《青年记者》(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2月下 唯一作者
徐翔,2016,《中国媒体“社交化”传播效果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三十家媒体的微博样本挖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2013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 23-1448/C,ISSN 1009-1971,,2016年第3期(5月),63-70页
徐翔,2016,《“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CSSCI核心期刊,社会科学,CN31-1112,ISSN0257-5833,,2016年第8期,51-64
徐翔,2016,中国文化在视频自媒体的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youtube的样本挖掘与实证研究,CSSCI核心期刊扩展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11-4064/C,ISSN1008-7729,,2016年第5期,1-7页,《人大复印资料》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
徐翔,2017,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的中国文化及其类型特征——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实证研究,CSSCI扩展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 23-1448/C,ISSN 1009-1971,,2017年第2期,59-67
徐翔、喜罕娇、丁思辉,2017,上海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创意植入”策略分析,CSSCI扩展版,上海经济,CN31-1042/F,ISSN1000-4211,,2017年第2期,35-42
徐翔,2017,新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效应与特征研究——基于新浪社会新闻的网络挖掘与实证研究,CSSCI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CN11-1523/G2,ISSN1002-5685,,2017年第4期,76-94
徐翔,2017,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基于媒体样本的实证挖掘与分析,CSSCI扩展版,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31-1777/C,ISSN1009-3060,2017年第3期,48-58,14000,《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年第23期(总第35期)全文转载,879-891页
徐翔,2017,中国文化在视频自媒体的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youtube的样本挖掘与实证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59-65
徐翔,2018,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媒介传播“情绪设置”效果与机理,CSSCI,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N44-1285/C ,ISSN1000-5072 ,2018, 40(3),82-89
徐翔,阳恬,2018,网络社会中的“情绪逆差”——网络表达与传播中的情绪偏向及其张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源刊(扩展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N11-4064/C,ISSN1008-7729,,2018年02期 ,1-9页
徐翔,2018,“西方中心”与 “中介突围”:中国文化在社交媒体国际传播中的区域张力与结构,CSSCI,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N 35-1016/C,ISSN 1000-5285,,2018,(6),107-119,171-172
徐翔,靳菁,吕伟欣,2018,网络舆情作为社会传感器对股票指数的影响——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挖掘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源刊(扩展版),财务与金融,CN43-1485/F,issn1674-3059,,2018,(6),1-9页
徐翔,2018,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媒介传播“情绪设置”效果与机理,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8,(9),28-34
徐翔、阳恬,2019年,网络传播中“情绪设置”的同质效应与传导研究,CSSCI来源集刊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年5月,144-155页
徐翔,刘悦:全球社交网络中用户“社会互动位置—信息位置”同质效应研究——基于Twitter信息传播的数据挖掘和实证分析,CSSCI扩展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ISSN:1008-7672 。2019年第5期 ,第92-102页
徐翔,《电影之外 :公众话语中的中国科幻电影》,《探索与争鸣》,CSSCI ,2019,(8)。
徐翔,刘悦.远近与壁垒:社交网络传播中用户的“社会—信息嵌入”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03):143-160. CSSCI来源辑刊
徐翔.意见代表:微博社会的内容阶层及其内聚性[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23(02):38-47.DOI:10.14071/j.1008-8105(2021)-3004.
徐翔.社交网络意见领袖的内容特征影响力及其传播中的趋同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02):89-104.。 CSSCI。《人大复印资料》2021年第7期全文转载。
徐翔,靳菁.基于Word2vec的信息窄化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1,39(03):339-347.DOI:10.19292/j.cnki.jdxxp.2021.03.015.
徐翔.社交网络内容生产中“标准偶像”现象与机理——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微博文本挖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109-121.
徐翔,刘佳琪,靳菁.微博空间中的意见典范用户及其作用路径研究[J].新闻大学,2021(07):14-32+119-120. CSSCI。
徐翔,王雨晨.社会回音室: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趋同及其媒介逻辑——基于“今日头条”样本的计算传播学分析[J].国际新闻界,2021,43(07):99-124. CSSCI。
徐翔.社交网络中的“偶像趋同性”现象及其趋同后果——基于新浪微博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4):133-146. CSSCI。
徐翔,杨航宇,徐舟爽,邵敏之.社交网络的情绪波动周期性及应对策略——基于新浪微博样本的大数据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1(08):22-32. CSSCI。
徐翔,张铃媛.“用户气泡”:社交网络使用中用户的异质性生产——基于k-means聚类的实证分析[J].媒介批评,2021(00):106-132. CSSCI来源辑刊。
徐翔.微博媒介使用中的用户趋同化现象与路径——基于新浪微博用户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6):176-187. CSSCI扩展版。
徐翔.社交网络意见领袖“同心圈层”:现象、结构及规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1):133-148. CSSCI。
徐翔,敖子棋,史静远,王晓虹.殊途同归:社交媒体用户内容生产中信息茧房趋同化——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分析[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3[2022-05-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220402.1126.002.html。 CSSCI。
三、纵向、横向与其他项目
《社交网络互动中用户“信息窄化”机理分析:基于微博的数据挖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国家级。
《中国文化对外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国家级。
《基于社交媒体挖掘的中国电视在国际传播的接受现状、影响因素与生产策略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GD1967),主持。省部级。
《首都媒体“社交化”发展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省部级。
《中国城市对外社交媒体传播效果优化研究》,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主持。省部级。
《文化创意产业对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分析研究》,上海市文创办: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财政扶持资金项目课题,主持。省部级。
《首都对外社交媒体传播研究》,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项目,主持。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本人负责子课题“首都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省部级。
《上海推进文化创新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主持。省部级。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重大课题《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综合调研组调研报告》,参与起草该课题的总报告《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建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社交网络“情绪设置”效果与模型研究》,2016-2018.校级。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欧合作背景下“一带一路”文化传播机制研究》。主持。校级。
获奖成果
2018年,论文获第四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为该届全国十五篇/部“优秀学术奖”获奖论著之一。该奖项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全国性的专业奖项,新闻传播学科的权威奖项之一。唯一作者。
2018年,论文获得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微博智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颁发,面向国内青年学者的专业类学术奖项。我国国内学者25篇/部获奖论著之一。唯一作者。
2013年,北京市涉台调研课题奖;中共北京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颁发。第三作者。
2012年,论文获“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为该届全国的十篇获奖论文、十部获奖著作之一。该奖项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全国新闻学研究会颁发。全国性的专业奖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权威奖项之一。唯一作者。
2011年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2011D002035000002)培养资助(北京市委组织部实施)。
此外,2020年曾获得同济大学“十三五”科研先进个人奖。
研究成果简介
(1) 网络平台中的用户内容趋同性与趋同结构
提出意见典范在社交网络用户相似性传递中的角色和作用,以社交网络“意见典范”的作用现象和机制,对于87739个用户及其1.3177亿条初始帖子样本经清洗筛选后,采取LSA和社会网络分析进行大规模计算与定量考察。(徐翔.社交网络意见领袖的内容特征影响力及其传播中的趋同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2):89-104. CSSCI期刊。文章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以用户的内容生产为对象进行基于LSA方法的用户相似度计算,结合24779个微博用户样本及其逾千万条帖子进行数据挖掘,明确提出社交网络中的"偶像趋同性"现象,并进一步分析在"偶像趋同性"作用下的用户单极化趋同、收窄化趋同、大众化趋同的演变,以及这些路径的内在同步性和一致性。(徐翔.社交网络中的“偶像趋同性”现象及其趋同后果——基于新浪微博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133-146. CSSCI期刊,Q1区)。
通过用户在网络社交媒体的接触度、沉浸度契机使用效果、影响力等变量,结合潜在语义分析(Latent Semantic Analysis)等内容相似度计算方法,分析了用户面向邻域用户、顶部用户、全局用户的趋同化现象和路径,并定量分析多种趋同演化路径之间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作用机制。(徐翔.微博媒介使用中的用户趋同化现象与路径——基于新浪微博用户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176-187. CSSCI扩展版)。该结果有助于推进认知用户如何在互动程度、社会影响力程度等指标下所发生的信息封闭性及其趋同效应。
分析社交网络用户在其交互网络空间中发生趋同化的结构。根据微博用户样本(N=24779),将用户的影响力程度作为自变量,结合用户相似度矩阵的计算,揭示用户并非具有内容多样化格局,而是表现出"一个趋同核心、三种趋同支撑、趋同圈层渐变"的"同心圈层"趋同结构。在此结构中,用户的信息封闭性、用户趋同性形成有机联结,驱动着规律性的同化结构和分布。(徐翔.社交网络意见领袖“同心圈层”:现象、结构及规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1):133-148.CSSCI期刊。)
对于网络中“影响力圈层”效应进行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聚焦和深化研究。论文《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唯一作者)明确提出“影响力圈层”并结合Twitter、Youtube、Flickr等网络平台的数万条数据加以实证分析,精确分析传者与其受众之间的“影响力流动圈”(徐翔.社交媒体传播中的“影响力圈层”效应——基于媒体样本的实证挖掘与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3):48-58+109.)。该文被《新华文摘(网络版)》2017年第23期全文转载。获得2018年国内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为我国学者的25篇/部获奖论著之一。
围绕网络中用户关系如何从“去中心化”通往“中心化”的异化机制与演化逻辑进行分析,指出互联网信息传播如何从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产生再中心化的传播结构(徐翔.异化的“去中心”[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120-126。CSSCI重要期刊。文章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该成果于2012年获得教育部新闻学科教指委颁发的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作者是该奖历史上最年轻获奖者之一。
(2)网络平台中的用户信息窄化和信息同质性
在明确意见典范的用户角色及其现象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社交网络意见典范用户与用户“信息窄化”之间的关联。以新浪微博用户(N=7825)为样本,结合词向量、文本挖掘等方法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个体在向"意见典范"发生内容趋同的过程中减少内容丰富性,带来个体内容趋于自我重复、封闭、窄化的"信息茧房"后果。(徐翔,刘佳琪,靳菁.微博空间中的意见典范用户及其作用路径研究[J].新闻大学,2021(7):14-32+119-120. CSSCI期刊。重要刊物)。
采取大规模文本挖掘,实证检验在网络使用和UGC内容生产中用户的信息世界不是趋于丰富而是趋于窄化。从信息熵、用户自我内容相似度两方面考量用户内容的窄化,得出微博使用程度对于用户信息内容自我重复度和封闭性的影响。(徐翔,靳菁.基于Word2vec的信息窄化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1,39(3):339-347)。
(3)算法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同质性与封闭性
分析社交网络中公共性的信息窄化与平台性的信息茧房现象。明确提出网络“社会回音室”理论并结合881.9万条“今日头条”数据及NLP神经网络的计算建立回归模型,强调从局部"回音室"到"社会回音室"、从“个体信息茧房”到“公共信息茧房”的拓展,分析网络信息如何随着信息热度变化而出现相应程度的封闭和窄化。(徐翔,王雨晨.社会回音室: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趋同及其媒介逻辑——基于“今日头条”样本的计算传播学分析[J].国际新闻界,2021,43(07):99-124. CSSCI期刊。权威刊物)。成果刊发后,获得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熊澄宇教授于2021年9月18日在全国学术年会上的认可,评价徐翔及其该文成果“推动了计算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该成果也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于2022年1月10日发布的学科年度发展报告中作为2021年度重要成果之一予以肯定。
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可能在情感驱动下朝向窄化的方向发生演化与偏倚,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网络信息传播中封闭性的形成路径。对此,明确提出媒介“情绪偏好”问题结合58386条数据并对四个子假设进行详实检验(徐翔.新浪社会新闻传播中的“情绪偏好”效应与特征研究——基于新浪社会新闻的网络挖掘与实证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7,39(04):76-94.)。该文作为封面文章刊发于权威刊物。2018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为该届全国十五篇/部“优秀学术奖”获奖论著之一。该奖由教育部学科教指委、全国一级学会联合颁发。陈立丹、刘海龙等知名专家学者在不同的学科年度发展综述中把本文成果作为2017年度重要成果之一予以引介。
从情感调控的角度揭示网络信息在有限范围内的社会控制而非多样性的扩散。该研究基于经典的媒介“议程设置”效果,首提媒介“情绪设置”的理论向度,很快得到学界关注与认可,论文《从“议程设置”到“情绪设置”》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8年第 9 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8 年第 17 期)等全文转载。国内 CSSCI 期刊很快出现引用本人的“情绪设置”新理论框架进行的跟进研究,扩大了该理论成果的影响与应用。此外,社交网络的信息窄化与其中的情感窄化、情感封闭性和情感趋同存在着可能的关联机制。采取小波分析,以新浪微博167853名用户在30个月内发布的1.037亿条帖子为样本,分析和描述微博中的社会情绪周期性及其波动特征(徐翔,杨航宇,徐舟爽,邵敏之.社交网络的情绪波动周期性及应对策略——基于新浪微博样本的大数据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1(08):22-32. CSSCI期刊)。该成果被彭兰等学者在权威刊物《国际新闻界》刊发的2021年度研究综述中作为年度重要成果之一加以肯定。
基于对12478个用户的数据挖掘,考察和检验“标准偶像”在牵引网络UGC中用户内容趋于有限性的作用机制,其中蕴含着网络社会的封闭圈层和"社会窄化"的转向。(徐翔.社交网络内容生产中“标准偶像”现象与机理——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微博文本挖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109-121)。其他一些有相关性的成果包括,对典型网络平台Youtube展开数据分析,揭示其中内容流行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平台信息倾向性及其与流行度的关系具有借鉴性;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7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唯一作者)。围绕社交媒体信息传播效果,形成论文《中国媒体“社交化”传播效果与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三十家媒体的微博样本挖掘》(唯一作者),刊发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3期。对于社交媒体“话语圈层”进行首次阐述并结合Twitter、Flickr数万对数据的定量考察,在CSSCI刊物《新闻界》(2017年)刊发(唯一作者)。《“沉默舆论”的传播机理及功能研究》在《南京社会科学》(CSSCI)刊发后得到一定的关注和共鸣,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16)(唯一作者)。《“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2016年,唯一作者)刊发在重要CSSCI期刊之一《社会科学》,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明确地提出和论证文化创意发展路径,为信息环境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网络文化的地方逻辑》分析网络时代形成的地方集聚性,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唯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