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洪浚浩教授做客艺术与传媒学院 分享传播学研究发展和变革新态势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0日 浏览次数:


202534日下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全球媒体和信息倡议项目专家洪浚浩教授受邀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专题讲座,吸引了来自同济大学的青年教师、博士生及跨学科学者参与,洪浚浩教授梳理了传播学研究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并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建设提出前瞻性建议。该讲座由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长聘教授、传播系系主任王鑫主持。


讲座伊始,洪浚浩以“问诊”的方式同与会青年学者交流,青年学者们在如何展开跨学科研究、如何看待研究方法的“质化与量化”之辨,以及如何将前沿理论“落实”到本土视角等方面踊跃提问,基于这些问题,洪浚浩在讲座中作出重点解答。

洪浚浩指出,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正在经历“革命性而非渐进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传播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关注点三个方面。在方向层面,他梳理了传播学的发展脉络:早期欧洲传播学根植于人文传统,注重思想史与文化批判;而随着20世纪美国大众媒体的崛起,传播学逐渐转向社会科学范式,强调实证研究与业界应用。而社会科学研究因其“循证”(evidence based)的优势,其影响力逐渐高于纯思辨研究,并形成不可逆转的态势。

在方法论层面,洪浚浩认为,这种变革也与传播学的人文社科转向及其对“循证”的强调有关,尽管当前传播学研究面临“量化与质化之争”,但就其本质而言,两种方法实际上都属于循证的范畴。其中,量化研究因其更加易于验证,因此相较于质化研究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尽管量化研究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否定量化研究,而是要对研究方法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其可靠性。



在研究的关注点层面,人工智能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传播学带来全新挑战。洪浚浩指出,当下是一个“传播时代”,与之前的“信息时代”相比,掌握信息已经不能成为获得成功的关键,传播效果成为掌握传播主动权的核心因素。智能传播已深刻改变了效果研究的维度:“传播速度、广度与深度的变化,使其成为近十几年研究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及其对社会和人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成为青年学者,尤其是跨学科研究者的新机遇。”

洪浚浩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回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他认为,传播学学者在研究新媒体对社会的重构以及对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方面应当担负起使命与历史担当,研究者需要理解技术的逻辑,积极“拥抱技术”。

在谈及中国传播学学科建设时,洪浚浩直言“还有很多路要走”。他认为,当前国内研究存在两大机遇:一是国际传播,二是智能传播。其中,对技术逻辑的把握以及对传播效果的验证依旧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洪浚浩以宏阔的学术视野、犀利的现实洞察与幽默的叙事风格,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思想盛宴。王鑫总结称,这场讲座“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未来前瞻性”,为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启发。




文:高源  图:张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