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2023年媒介文化论坛在同济大学召开 | 专家学者齐聚同济,探讨媒介技术图景,共议人机社会未来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5日 浏览次数:

10月14日,“新趋势·新目标·新使命:技术迭代背景下的媒介文化研究”学术论坛暨2023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同济大学成功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等5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中州学刊》、《新闻记者》、《现代出版》、《探索与争鸣》、《媒介批评》、《媒介文化研究》等十余家学术支持单位,解放日报、澎湃新闻、广州日报等媒体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于同济大学,围绕全球数字技术变革下人与技术关系的新面貌以及媒介文化新现象和新问题分享高见、热烈讨论。

1A150

群英荟萃 盛会开幕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教授、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张艳丽书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委会主任陈龙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主持开幕式。

BB2E5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主持开幕式

吴广明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同济表示欢迎。他谈到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表示新技术带来的传播路径变革,并由此衍生的新的文化内容,都成为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他希望各位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学者,充分发挥学者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学术研究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从学理上做出探索,提升文化传播实践的层次和境界。

12C61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广明致辞

张艳丽书记代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热烈欢迎嘉宾学者们的到来,她简要介绍了学院以新闻传播一级学科为核心的“全媒体+大艺术”跨学科发展格局。希望嘉宾学者们在金秋十月的同济大学内深入交流、收获满满。

DAF6D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致辞

丁亚平会长表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委会在陈龙主任等领导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希望各位嘉宾学者在本届媒介文化论坛中围绕自身的研究课题和现象观察各抒己见,凝聚学术交流智慧、激发思想碰撞火花,为我国媒介文化学术建设积极助力。

DE602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致辞

陈龙主任表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委会自成立以来便秉持开放、创新的理念,持续关注时代变化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产出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当前,技术驱动社会进入加速时代,媒介文化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图景,希望与会的嘉宾和年轻学者们紧抓机遇,积极开创媒介文化研究新范式。

13116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委会主任陈龙致辞

主旨演讲 聚焦前沿

这一年来,从ChatGPT到盘古大模型,从元宇宙到AIGC,无论是应用端口还是传播生态上,人们都见证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及其为业界学界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到媒介文化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精进的同时,社会生活、资本结构、人机伦理等一系列研究问题也带来了全新的讨论空间。

中国视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在《媒介文化生产三种融合背景下若干破圈现象之观察与思考》的主题演讲中,考察了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破圈”、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代表的媒介“破圈”以及现象级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破圈”现象,认为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媒介文化生产的主体性、原创性、伦理性问题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需要以积极、开放、审慎的态度予以处理和回应。

35ACF

胡智锋教授做主题演讲

《媒介批评》策划、媒介文化专委会顾问蒋原伦教授从元宇宙概念的爆火开始谈起,他认为元宇宙的突出特征是基于视觉的虚拟空间感,依托技术建构起图像表征体系,从而实现鲍德里亚在《仿真与拟象》中谈到的世界图景。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由于心理经验差异,创造的平行世界实际上是不同的,借助元宇宙创造一个同质的公共空间的想象有待考察。后人类主义思潮可能是目前对于元宇宙探索的主要背景,但是当我们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时候,人的立足点在哪里,我们的生活景观会变成什么样,都是亟待深思的问题。

40B10

蒋原伦教授作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新闻大学》主编张涛甫教授在《文化认同视域下的国际传播研究》主题演讲中提到,当下是国际传播研究最好也是最难的时刻,一方面数字媒介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化,削弱了长期以来西方建构的传播霸权和话语强权;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民粹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国际传播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基于基础研究的长线研究视角值得重视。他进而介绍了文化认同这一研究角度,认为国际传播研究应寻求主动的“破圈”路径,消弭误解、凝聚认同,搭建可理解、可沟通的传播渠道。

1738E

张涛甫教授作主题演讲

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荣休教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为本次论坛专门录制了视频,在他主题为《MATERIOLOGY & VARIANTOLOGY Principles of thinking media and arts in times of crises and upheavals》的演讲中,他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巨大的动荡和危机,传媒学者需要对自身思维方式和本学科进行反思。齐林斯基提出一套13项认识论原则,倡导超越学科的横向思维以及将材料学和拓展诠释学相结合的方法。

46585

齐林斯基教授作主题演讲

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可以跟ChatGPT谈恋爱吗?”在其《游戏现实主义与玩家的“第三时间”》主题演讲中,他指出ChatGPT拥有知识型伦理,它永远是规范的、“完美”的,但是人的伦理总是充满着各种无法陈述清楚的否定性因素,因此ChatGPT的伦理向度并不向人类的伦理经验敞开,只能与伦理故事并拢。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游戏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指涉虚拟现实与人的“多异性”生活的可能。

C8C1

周志强教授做主题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发表了《群聚传播与传播主体的文本化》主题演讲,他提出两个概念:“文本主体”和“信息现代性”。在网络空间中,人类作为“具身主体”被隐藏,而诸如帖子这样的“文本主体”是凸显出来的。文本主体能够聚集、催生新的互联网空间,但由于文本主体仅有当下性,其责任感也就缺失了。人类信息化的过程中,文本主体和文本主体之间彼此指涉、相互阐释的关系看似不重要,但能够反作用于真实具身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从而成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土壤,这一土壤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究的。

16D78

隋岩教授做主题演讲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教授作了题为《平台社会数字青年的文化实践与社群建构》的演讲,他指出目前我国数字青年以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着圈层化文化实践行为,这帮助着青年群体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但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最终,不同文化圈层之间得以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

24CA9

曾一果教授做主题演讲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以《城市作为一种媒介》为题作主题演讲。他先溯源芝加哥学派的城市问题研究,进而联系基特勒城市与媒介之关系的论述,指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不仅塑造着对内的公共交往与文化记忆,也在建构着对外的国家形象和传播符号。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城市的空间媒介属性将会愈发凸显。一方面,城市面临着从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转变,城市系统需借助智能技术以实现城市功能更新;另一方面,城市系统与新媒介技术的融合和叠加,将会在传播层面上创造新的场景体验和新的交往方式,赋能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生态。

1758C

李麟学教授做主题演讲


互勉共学 畅抒己见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带给人们便利性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社会形态,衍生出一些全新的社会问题。本届媒介文化论坛下设“数字媒介环境下的文化转型”、“数字时代的视觉文化生产”、“数字社交与参与式文化”、“历史与当下的媒介艺术与文化生产”、“历史与现实语境下的媒介文化与意义建构”、“新锐专场”六个分论坛。嘉宾学者们或介绍自己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或参与这些学术成果的研讨和交流。学术论道,气氛融洽,反响热烈。

280E6

各分论坛专家学者和同学们集思广益,讨论热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传播系主任王鑫教授主持闭幕式,李麟学院长作闭幕致辞。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爱凤教授主持颁奖典礼,邀请与会嘉宾为本届媒介文化论坛的优秀研究生论文颁奖。

2D14B

与会嘉宾为获奖学生颁奖

本届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7年,旗下创办有集刊《媒介文化研究》,专委会密切关注国内外媒介文化现状,聚焦媒介文化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媒介文化论坛”学术品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以“全媒体+大艺术”双轮驱动、跨越发展战略为指引,聚焦媒介文化、智能传播、城乡传播三大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技能的艺术与传媒领域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