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叙事问题及理论创新

——2022年第六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研讨会综述


杨晓林 苗宁[1]


原载:《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第2期。



[1]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

苗宁,南阳师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 2022年第六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电影叙事问题及理论创新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和文化单位的70位多位专家学者就国产电影叙事个案研究、跨文本和跨文化叙事研究、叙事新现象新问题研究、中国电影叙事传统研究、动画和微电影叙事研究等5个专题分别进行了学术研讨。会议讨论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叙事体系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电影叙事创新,如何解决当前中国电影叙事痛点等重要问题。

关键词:电影叙事;理论创新;叙事痛点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繁荣影视剧本创作,2022115日,“第六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研讨会”以线上视频网络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办,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研究所承办,中国长三角高校戏剧影视学科联盟,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协办,并得到了《民族艺术研究》《未来传播》《上海艺术评论》《电影新作》《电影评介》《文艺报》的学术支持。

在开幕式上,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近年取得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情况,认为本次论坛在二十大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召开,对推动影视剧本创作的繁荣发展尤具现实意义。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教授周斌指出,“中国电影叙事问题及理论创新”既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叙事学理论的需要,也是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的需要,希望研讨会发挥推动、引导作用,激发学者来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电影叙事学理论,推进理论创新,提高国产影片艺术质量,扩大国产影片影响力。

在主题发言阶段,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谭仲池认为,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从思想性、人民性、现实性、艺术性等方面而言,其根本性还是反映在人物塑造的典型性上,这样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最终才能产生凝结心灵、培根铸魂,以文化人,体现时代潮涌、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上海大学电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金丹元认为,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叙事在文化指向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电影叙事正从各个层面力图构建中国学派,叙事多样化且观赏性增强,但电影叙事还存在着非现实主义、超现主义的潮流太过汹涌,戏说、游戏、夸张的成分非常过分等问题。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编剧、教授张阿利认为,新主流电影、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实践,电影个性的主体性探索与民族性探索,构成了新时代电影美学和新时代电影叙事的主要表征;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电影要坚持和探索这种美学叙事表达。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盘剑认为,影视创作在传统的“原创”和“改编”的模式之外,出现了第三种模式,即介于原创和改编之间的改写模式,其有可能是IP时代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影视创作模式。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编剧、教授,中国长三角高校戏剧影视学科联盟理事长范志忠认为,电影是孕育于机器时代的艺术,电子游戏是孕育于数字时代的艺术,二者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影游融合的跨媒体想象力消费促使网生代受众在个体身份编码、重新部落化的同时,建构独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审美意识形态。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编剧、教授厉震林认为:目前新的文化格局、技术格局、产业格局对编剧的想象力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超越观众的想象力;二是要具备对科技的想象力;三是要具备是对真实的想象力;四是要具备对延伸产品的想象力。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杨晓林认为:中国动画叙事学理论建构要研究中西方讲述故事之差异,以及从文字叙事到影像叙事的嬗变与传承;要整合动画编导演和视听修辞等理论成果,及影视叙事学等方面的学术话语;要研究新媒体语境下创作者与作品、故事,作品与观众的关系,及其对“故事”表达与接受的影响。

分论坛讨论分别由马明高、龚金平、梁燕丽、高小立、王艳、徐巍、杨新宇、彭慧媛、朱鹏杰、盘剑等学者主持和点评,来自40余所高校和影视文化机构的70位学者就以下五个专题展开了讨论和交流。

一、国产电影叙事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针对单一研究对象广泛收集资料,全面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深入地把握个案全貌,确定问题症结,进而提出建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会的部分学者着重对国产电影叙事个案中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编剧马明高论述了贾樟柯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叙事特点,认为其以强烈的纪实特色为观众描绘出了一个国家的肖像,生动地展现出这个国家大地上深刻的皱纹和人民生活的表情。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庆福从主题、剧情、影像三个层面对《人生大事》进行分析,认为其成功的奥秘在于将情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植入都市题材电影的日常化叙事中,形成了创新性表达。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龚金平分析《钢铁意志》的得失,认为该片戏剧高潮出现过早,非常规戏剧式结构固然保证了主题深度,但也多少忽略了细节的细腻、情节的饱满和情绪铺垫的层次感,影片在设置“旁观者”视点及回忆视角时,也有流于形式之嫌。榆林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编剧鲁源从悬念迭出的开场、可圈可点的叙述结构、小人物的情感走向、生命萧瑟的光影、人性的深刻表达等角度思考《残香无痕》的剧本创作,认为影片直指扭曲的人性,叙述角度自然独特,是人性狂野的苦难叙述。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金梅利用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分析《悬崖之上》的叙事,探讨了影片群像塑造、叙事空间建构、多模态隐喻三种叙事手法以及影片的奇观化叙事景观。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罗慧林强调空间意识中无之虚境对创作的意义,以此分析《爱情神话》中被忽视的多维空间意识,提出电影创作者和研究者需打破对原有空间实体性认知的惯性视角,在编剧中唤醒多元空间意识以激发想象力。南阳师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生苗宁认为韩国电影《寄生虫》具有打破类型边界的叙事策略、构筑多元文化认同的叙事主题、基于受众接受的叙事结构、基于文化差异的叙事技法等创新点,可为中国电影提供借鉴。上海健康医学院副教授李兰英以《我不是药神》和《中国医生》为例,认为新世纪医疗题材电影通过“生命叙事”来呈现叙事主体,在“自我认同”基础上实现“生命重构”,从而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生命的意识。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漫画师彭俊解读《峰爆》的叙事,认为该片以父子间矛盾的建立、爆发与消解来支撑叙事文本的张力结构,以儿子寻父、审父、“弑父”并最终成为父的过程来诠释家国同构的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使作品主题更显厚重。

二、 跨文本和跨文化叙事研究

跨文本和跨文化叙事研究是电影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电影中怎样再现和建构自身的文化形象,学者们此问题各抒己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燕丽以《城南旧事》《边城》《最后的贵族》《霸王别姬》《妈阁是座城》等为例,分析中国电影改编的创新及其艺术跨界、地域跨界的呈现能力,认为中国人形象及其文化记忆随着电影紧密关联和沟通两岸四地,使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得以跨界传播。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研究员刘春分析万玛才旦的跨媒介影像表达,认为他的作品既没有在“异域文化”框架中将藏区风俗“景观化”,也没有在“小资文化”的语境中被“符号化”处理,而是“把西藏经验重新放置于中国及全球社会显现的框架中”“向内”审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游溪认为,心理悬疑片通过对人类精神上的焦虑与恐惧进行强化的影像表现,释放了大多数当下观众的现实欲望与心理压力,分析中英两国在该类型创作上的叙事差异,从而来回应和解决国产心理悬疑片目前面临的精神分析学理等创作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研究员陶赋雯认为,上世纪日本对台湾地区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产生了台湾人的“世代”差异,造就了今日台湾地区的历史失忆症与认知差异,并延续了这种历史伪表述进入艺术表象的空间,并在一些台湾电影作品中折射了这种危险的历史观。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师、画家刘俊探讨从文字作品到各类热门游戏、动漫、音乐、社会热点事件等皆成为电影改编的素材资源现象,提出在改编中既要保持原作的品性,又要让影视化的语言使原作发挥更为强大的视觉效应。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讲师陆佳佳认为,探讨网络小说改编路径中跨媒介多元叙事机制,应成为影视改编产业链逐渐完善,愈趋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有效路径。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王奕分析了《沙丘》,认为梦作为符号确立了文本的“区格框架”,梦通过特殊的影像表现、氛围营造和镜头处理成为视觉形象,电影文本与电影媒介对于“梦感”表达的“双重嵌套”创造了对于梦境表现的新经验。

三、新现象新问题研究

当下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新的问题。而发现问题、把握规律、揭示本质、探求真理,是所有电影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电影理论工作者的理想追求。与会学者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嘉兴学院教授尹晓丽从当代好莱坞主流电影编剧理论视域审视夏衍电影剧作观,分析“时代”、“大众”、“人物”、“教化”“结构”等关键词的深层内涵和跨时代指导价值,对主流学界判断夏衍意识形态决定论式的改编理论予以新的理解与评析。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徐巍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中出现的复调叙事,认为这是还原历史与现实真实性的需要,也是电影艺术自身不断创新的需要,同时这一新的叙事探索也有其困境,即艺术创作与市场票房之间的矛盾。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俞春放指出当下电影市场出现了一批高艺术成就、高市场价值的主旋律电影,这类电影大多在艺术魅力和思想感染力方面达成了高度融合,但也要避免在电影领域形成“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仲谋指出目前国产影片叙事尚未臻于完善,省略就是突出症候之一,直接省略掉难以自圆其说的部分,在人物对白的交代中省略掉关键的背景事件,省略回忆性叙述中的重点细节等,导致故事根基不稳,关键信息含糊不清以及叙事断裂。商丘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访问学者张敏分析《瞬息全宇宙》对叙事空间的突破,认为该片之所以能负载众多叙事议题,表现丰富的影像风格,得益于该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空间,借助多重宇宙构建了角色与自己的意识可以进行链接的叙事空间。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讲师甘圆圆从故事内容、空间设计、题材等方面分析了“桌面电影”的叙事策略,总结出了其“在电脑上的随意操作朋友们视频聊天发现一些秘密电脑外的人加入说出秘密现实中发生事件解决问题”的叙事模式。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吴福泰针对新形势下复杂的剧本创作环境,认为中国影视剧本创作可以借鉴伊朗电影,放弃宏大叙事,以温和的疏离政治的叙述方法,在触及现实的深度以及电影美学的多元化探索上进行尝试。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陈俊杰认为《扬名立万》有“剧本杀”游戏内核和“谜题电影”的叙事核心,凭借不可靠复杂叙事,互文性彩蛋叙事,人物中心建构叙事,实现内容互文、潜在互动、精神互换的智力游戏邀约,构筑起了新审美游戏。

四、中国电影叙事传统研究

传统文化静水流深,一直潜在地主导着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使中国电影呈现出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与会学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文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中的含蓄委婉与雅致清新风格,一直贯穿在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叙事风格中,形成了东方美学的意境之美,这是中国与西方艺术追求科学准确有所不同的中国诗性文化与审美精神。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杨新宇以《马路天使》中的姐妹俩,《霸王别姬》中的小豆子和小癞子,《梅兰芳》中的少年梅兰芳和他的表哥等角色为例分析中国电影中的分身叙事,认为这种叙事策略或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有关。广州大学特聘教授,编剧兼导演张帆提出了中国电影学派叙事的时代命题,并指出应通过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来确定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叙事主体。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编剧刘思认为,中国电影叙事往往具有较为独特的叙事结构,人物的情志是电影意境叙事的内核,电影叙事行为有机地调控情感与事件信息的比例,在多样的叙事结构中,强化情感与主旨的呈现。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杜冬颖指出,当下中国电影越来越强调景观造型本身,缺乏与故事内容相联系的深度思考,令许多研究者感到失望,电影的叙事内容、叙事质量、叙事技术差强人意,普遍存在着人物虚化、叙事弱化、景观空壳化的现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人文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李欣认为,张彻电影对男性身体的塑造和表现,既成就了其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也因其趋于模式化的重复,限制了其进一步创新,最终被武侠功夫片中新的视觉奇观所代替。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讲师叶珽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元电影叙事”进行了评析,认为嵌入式叙事、套层结构、复调结构以及自我指涉正逐渐成为这些电影惯用的叙事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我国电影加入了后现代审美的特征,也带有了强烈的“迷影文化”的印记。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讲师陈建州认为,要通过文学叙事的发展脉络,探索表演符号由文字到视觉图像的创作过程,并从质化角度探究,采用文本分析法探讨表演符号创作转码的路径,一方面为演员找到文本叙事的拆解方法,另一方面为电影叙事的视觉转码找到荧幕形象。

五、动画和微电影研究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国产动画脱颖而出并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新媒体环境下的“微时代”来临,微电影俨然已成为当今最火爆的新媒体形式。但是,困扰动画片和微电影创作的诸多问题仍然存在,这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鹏杰认为,近十余年来,中国成人化动画电影异军突起,打破了中国院线动画低幼化、全龄化两分的格局,拓展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审美表现和内容关注,昭示了国产动画电影新的审美范式的发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宋瑜从视觉设计、性格内涵、叙事功能三个方面分析影片《飞奔去月球》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颠覆与创新,探讨了其在性别叙事方面的局限性,就新时代语境下塑造更具性格魅力和审美张力的新女性形象提出了建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讲师伍婷指出,国产“神话宇宙”动画电影叙事存在构建方式互文性美学表现不充分,缺少国际化参与式文化的渗透,与社会现实、创新概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并从想象力消费视角分析深层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策略。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讲师向曼认为,新时期国产动画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抑或是精神,都应该进行创新,勇于尝试,利用传统题材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是当下中国动画创新发展,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路径。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林国淑认为,人文科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叙事转向,叙事理论研究正经历由宏大叙事独占话语中心的格局,走向更加微观和具体的、多样性小叙事形态和范式,小叙事有去中心化、情境化、零散化、多元化等特点。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冷荣亮从直面热点话题、倡导积极情绪、体现善意与温暖三个方面分析近年来获得奥斯卡奖的真人短片,分析其如何深入社会现实,捕捉人性的本质。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讲师、插画师查筱菲认为,在5G新时代的引领下,融媒体技术越发成熟并在各个领域灵活运用,结合双主体育人工作室的模式,科普绘本的创作利用数字化资产辅助绘制,引入工业化项目流程制作方法,提升绘本的创作质量和时间,这必定是未来数字化绘本的创作趋势。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张馨心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审视中国动画电影,认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继承了经典叙事学中重视形式与结构的特点,用性别化的视角来分析其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女性,提出了在当下的中国动画电影中如何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性别叙事美学的问题。

在大会闭幕式上,周斌教授就本次研讨会的情况做了总结,他认为:大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探讨,互有启发,学术氛围很浓厚。各位老师的发言涉及面广,既有电影叙事学方面宏观的论述,也有一些结合具体影片的评析。这次会议对于电影叙事学理论的建构和国产影片创作的评析,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结语

本次会议就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叙事学理论发展与创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针对当前中国电影叙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在交流、对话、互动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这无疑将对中国电影叙事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次会议对充分挖掘高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团队资源,夯实中国电影叙事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促进剧本创作与实践的融合,繁荣影视剧本创作,推进中国电影创作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