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夏衍为旗手的编剧队伍是中国电影的脊梁

杨晓林

原载:《文艺报》2019109日。


夏衍(1900-1995)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33年他任中共上海文委电影组组长,首先抓剧本。他编剧的《狂流》被誉为是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改编的《春蚕》首次将名闻遐迩的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他与田汉合作编剧的《风云儿女》,其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了新中国国歌。建国后,夏衍在上海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一直领导和主管电影工作,他改编的《祝福》《林家铺子》《故园春梦》和《烈火中永生》等都名震一时,成为影史经典,特别是《革命家庭》,还荣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1994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夏衍重视编剧培养,著作《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是指导剧本创作的教学指南。在他倡导下,中国电影编剧于19831月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中国电影文学学会。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弘扬中国电影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礼赞银幕上彰显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形象,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评选出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和典型人物形象,所涉剧作类型广泛,人物形象多样。这次组织严谨的评选活动,是民族英雄群像的一次盛大巡礼,也是对中国编剧队伍的一次高规格的检阅。

一、编剧是典型形象的首创者,以夏衍为旗手的编剧队伍是中国电影的脊梁

习近平在谈文艺工作时讲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回望七十年中国电影的创作,以夏衍为旗手的编剧队伍是中国电影的脊梁,是颂扬时代精神的先行者,银幕上的英雄形象是编剧心中理想人格的体现,典型角色是编剧对生命的独特认知与感悟。

我们喜爱那些经典的电影角色,也要感谢首先创造了文学形象的编剧,诸如阳翰笙、于伶、于敏、林杉、柯灵、黄宗江、梁信、李准、鲁彦周和张天民等。我们也非常感谢原著作者,如《三毛流浪记》的原作者张乐平、《英雄儿女》的原作者巴金、《烈火中永生》的原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红衣少女》的原作者铁凝、《黑炮事件》的原作者张贤亮、《生死抉择》的原作者张平等,他们的名著佳作为改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还有介入剧本创作的小说名家及参与编剧的导演。正是因为这些“鸿儒硕学”握素怀铅,茅椽蓬牖而安贫乐道,创作了出类拔萃的“本子”,首创了众多载入史册的经典形象,才使中国电影枝繁叶茂、花开似锦成为可能。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电影中各行各业的知名人物灿若繁星,而本次评出的优秀剧本中的典型形象涵盖了众多领域和行业,上至党和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独秀、李大钊等;下至人民大众形象喜儿,李双双、薛水莲、荒妹、秋菊、安然、乔安山、丁嘉尧、李天狗、李元妮和陈桂林等;从小红军潘冬子、小兵张嘎到抗日英雄赵一曼、杨靖宇,李向阳,还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智取匪穴的杨子荣,“上甘岭”上的张忠发,“英雄儿女”王成,以及梁三喜、张思德和冷锋等;知识分子形象有林道静、罗群和冯晴岚、秋石、陆文婷、赵书信和高加林等;干部形象有罗心刚、牛百岁、焦裕禄、赵山杠、孔繁森和李高成等;地下工作者形象有李侠,周莲、金环和银环、许云峰和江姐等;少数民族人物形象有金花、刘三姐、马本斋,“农奴”强巴,“东归英雄”阿拉坦桑和杨英俊等;科学工作者形象有袁隆平、张天聪和钱学森等;历史人物形象有林则徐、邓世昌等;艺术家形象有聂耳、梅兰芳等、工人形象有周挺杉等;法官形象有尚勤、运动员形象有沙鸥等。

文化洋葱皮理论认为,文化是由外而内的四张皮组成——符号、英雄、礼仪和价值观。位于中层的英雄,是体现了群体价值观的典型人物,而被人们崇拜的英雄性格,则代表了该文化大多数人的性格。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精神和人民样貌之集萃,代表着民族性格和国家形象,是新时代的国魂和楷模。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无数忠贯日月、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从远古、从历史,从当下走上了银幕,唱响了民族昌盛的最强音,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使英雄形象家喻户晓,仰之弥高,成为不朽丰碑的电影创作者中,以夏衍为代表的编剧队伍居功至伟。编剧是优秀电影及典型人物形象的第一作者,是影片的总设计师,可谓“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编剧”。

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优秀剧本,塑造出名垂影史的典型形象

夏衍先后以组织者、领导者的身份参与到上世纪中国的历史潮流中: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战争,几乎场场不落。正是因为他有如此深厚的生活积淀,他的剧作、报告文学和小说等作品才有无限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洞察力。

生活是源泉,是土地,是种子,剧本的参天大树皆长成于此。以夏衍为旗手的中国电影编剧以深入生活为信仰,以为民代言为宗旨,以四个讴歌为使命。本次活动评出的七十部优秀剧本,大多数是现实题材,即便是历史题材,也充盈着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正是编剧们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感受时代的温度和脉搏,以如椽大笔书写和讴歌各行各业涌现的出来的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如《烈火中永生》的原著《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被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而《林海雪原》的原著作者曲波曾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进行了艰难的剿匪战斗。《上甘岭》编剧林杉和沙蒙两次赴朝鲜,深入志愿军部队200天,钻入上甘岭主峰坑道,采访57位参战人员,塑造一个连长形象。《创业》编剧张天民在大庆油田深入生活两年多,走遍整个油田写下80万字生活笔记,创造周挺杉,铁人形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肯定。《高山下的花环》编剧之一李存葆以去云南前线作战部队采访,到广西参战部队和前线官兵一起生活。《建国大业》的编剧王兴东先后去过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毛主席1948年发出“召开人民政协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号召的旧址)、南京总统府、上海宋庆龄故居调研、还采访了雷洁琼等人。

如此有例可援者,多不胜数。这些编剧由于有了“源头活水”,他们的作品才既有生活广度,又有思想深度,全面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正如王兴东会长总结所言,新中国电影七十年的历史,就是编剧深入生活反映时代的思想史,就是中国编剧塑造民族形象的创业史。

三、电影创新要从尊重原创开始,编剧的知识产权必须得到保护

夏衍作为编剧,他创作甚丰,通过电影改编使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鲁迅的《祝福》、巴金的《憩园》、罗广斌和刘益言的《红岩》等名家名著声名更盛。作为电影界的领导人,夏衍率先垂范,尊重原创,如《祝福》的署名顺序是“原著鲁迅 改编夏衍 导演桑弧”,非常符合生产规律和尊重法律,他的所有改编作品,也都是如此署名。

剧本是电影之起始,编剧乃电影之首脑。电影创新要从尊重原创开始,必须要坚持以剧本为中心,丝路通衢,鉴往知来。丝绸之路的源点是蚕,没有吃桑吐丝的蚕,就没有丝绸之路。没有编剧的“源创”,也就难以铺就新中国电影七十年的辉煌之路。

但不可讳言的是,新世纪以来,电影界“人心惟危”,刮起了去编剧化的不正之风:很多影片中编剧的署名被故意排后,字号被恶意缩小;海报上编剧的名字被无端剔除,媒体宣传时突出导演和演员,削弱首倡者编剧的地位和影响;创作过程中编剧的定稿被断鹤续凫,狗尾续貂,无端篡改,稿酬被随意拖延克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致毁钟为铎,椒焚桂折,訾议四起,编剧的精神和情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伤害。这股“妖风”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上个世纪以来理论界和创作界过度讲求“电影本体论”,强调影像至上,去戏剧化,去文学化,导致电影性和文学性关系失衡的“暗流”有关,同时也与一些炙手可热的导演贪人之功的傲慢心态有关。突出电影是“某某某的作品”,是因为部分作品的确是“编导合一”,甚至“编导演合一”,是名副其实的“某某某作品”。但无论如何,电影创作是集体劳动,要讲“雁阵效应”,因为导演掌控全局的而形成的“导演中心制”是时势使然,但漠视电影创作的集体性,淡化编剧的作用,矜功自伐,过为已甚,无视编剧的“首事之功”,是侵犯著作权的失德行径,是电影创作过程的“内讧”和“自残”,玩人丧德,心劳日拙,于法不合,于理难容!署名权是人格权,也是人权,《著作权法》赋予了作者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的权利,编剧的知识产权必须得到保护,才会有人继续从事从无到有的原创。

试看今日之中国电影,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能拔本塞源,忘了来时的路!编剧呕心沥血,研精致思,匠心独运,创作了“一剧之本”,正是有了“本子”,才使得制片人、导演、演员、美术、场记、录音、服化道、剪辑合成、宣发、获奖、票房、改编、影史留名等一切的一切有了可能。假如没有编剧梁信从广州来到海南岛体验生活,发现“红色娘子军”这个题材,创作出小说和剧本,就不可能有祝希娟扮演的“吴琼花”这个传世经典。梁信在八十五岁高龄之际,为维护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署名权和支付报酬权诉诸法庭,最终胜诉,为维护编剧权益做出了表率。

四、要记住英雄的样貌和事迹,也要记住银幕后面擎天架海的“无名之辈”

早在1996年,中宣部就提出“要下大气力抓好剧本的创作”,不但建立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还设立了夏衍电影文学奖。此举切中时弊,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中兴意义重大。时至今日,当我们欣喜中国电影“其道大光”之时,不能无视编剧的“初升红日”之功,当我们欢呼中国电影“一泻汪洋”盛世图景时,不能忘记编剧的“河出伏流”之力。正是因为无数的编剧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不做金钱之奴隶,不做权贵之奴才,以夏衍等老一代剧作家的高风亮节为圭臬律己正身,朝乾夕惕,憔神悴力,才铸就了中国电影的当下辉煌——年产电影量排名世界第三,票房排名世界第二。但毋庸讳言,辉煌中亦有“虎尾春冰”般的隐忧。编剧柳建伟之诤言振聋发聩:“中国电影与世界最优秀的电影相比,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深究问题的根源则在于是不再把电影剧本当成中心和根本了。电影的根本和基石在文学、在剧本。世界最优秀的电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从优秀的文学作品出发,或是经一流剧作家奠基的。”不重视编剧而想拍好电影,无异于“敲冰而索火,缘木以求鱼。”

“培根铸魂”,唱响主旋律,是时代的主题,也是电影创作者的“主事”。挥翰如飞,给为了民族振兴而毁家纾难,捐躯献身的先烈和国士敛骨吹魂,使之传世和不朽,是编剧之责任!摘艳薰香,给为了国家强盛而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的楷模和标兵树碑立传,为人敬仰和学习,是编剧之使命!伟大的编剧是有德有能有良知的“史官”,他们乃龙翰凤雏,才藻富赡,记录时代辉煌,彰善瘅恶,礼赞英雄,鞭挞不义,书写普通劳动者的幸与不幸。他们的剧本文理俱惬,是体大思精的“良史”,经得起时间的洗礼而生命永驻。我们记住了英雄的样貌和事迹,同样应记得众多银幕后面擎天架海的“无名之辈”——编剧。

以夏衍为旗手的编剧队伍是中国电影的脊梁,是成就中国电影辉煌之首要缔造者!“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剧本是电影立足之本,更是电影长成之根。“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总而言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只有重视剧本,尊重编剧,踵事增华,已成为世界电影重镇的中国电影才会惠风和畅,才可花生满路,才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杨晓林,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编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