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2023部校共建结项答辩会


2024年4月9日下午,我院对2023部校共建暨院媒合作项目召开了结项答辩会。会议共涉及6个A类科研创新团队、6个B类科研创新团队、5个C类科研创新团队,8个独立类项目和揭榜挂帅项目以及7个课程建设类项目,总结了各团队项目过去一年的学术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并就跨学科合作与实践创新展开深入交流。本次答辩会汇聚了院内外专家学者,围绕各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展开讨论,激发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创新。

17C01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喻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景泰,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王积龙,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王虎,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教授、副院长邓惟佳,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张华,我院党委书记张艳丽、院长李麟学出席并担任科研创新团队、独立项目、揭榜项目评委,我院副院长王建民教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任王冬冬教授、传播系主任王鑫教授担任课程建设类项目评委。

  

  

 


会上,各团队项目负责人针对去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汇报,每个团队都展示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深耕和创新。与会专家围绕各个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评审和探讨。从AI+传媒到智能传播与融媒体,从新媒体传播与大数据到舆情研究与智库建设,各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多元而丰富。专家们就各个团队的成果、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意见。

在会议总结环节,与会领导和专家共同对我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和规划,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提倡以实践和问题导向为核心,发挥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培养更多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强势课题,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品牌方向。同时,对我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积极引导学术研究朝着更加实践、创新的方向发展。

李麟学指出,部校共建工作的评价标准依据市委宣传部要求制定并参考各个学院意见,导向性较强,课题偏重主流、马新观和舆论引导,研究内容更加突出新闻的理论形态。我院因势利导,各个团队的研究方向根据老师个人专长,未来也将继续在部校共建的总体框架下,开拓各个研究方向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师综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济倡导技术赋能,未来我院也将加强新文科人才的培养创新,建设人工智能赋能的传播人才队伍与研究团队。

各位校外专家评委对我院部校共建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与会专家们指出,我院在学科融合上做得充分,展现出了同济特色。传播学是一个可以支撑起众多学科的基础学科,具有巨大的潜力,我院众多团队在学科的交叉融合过程中赋予了传播新的活力,明确了应用场景,产生了有价值的成果,解放了学科的潜力,同时,避免了马太效应的突出,老师们有组织的进行科研创新。专家们还指出,我院本次答辩会给他们带来的学科研究冲击力大,全面综合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成果,特别是马新观的实践转化能力,在公益广告等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创新传播”是同济大学新闻传播的一支重要团队,专家们对我院学习-资金平台,实践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方式感到震撼。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文科创新团队,未来可以以智能传播与超大治理为抓手,在城市-智能-心理-艺术等方面全面发力,融入马新观、AI+等多个元素,实现技术赋能传播。

喻娟提出,近年来同济党委宣传部和我院双向奔赴,共同致力于打造更有竞争力的融媒体平台,后续也将继续加强媒体推广,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以及学校发展。

 

会议最后,张艳丽发表讲话。她提出,部校共建前期立项、中期考核、结项答辩的机制充分调动了业内外资源,借助专家学者们的力量,为我院部校共建工作阶段成果“开方问诊”,为学科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更好地促进了各位教师对自身成果、研究方向以及团队建设的巩固深化。同时,本次会议也加强了学界专家对我院的了解,每次跟学界的沟通交流都给予我院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布局和方向。最后,张艳丽再次向与会专家的出席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对各校后续的交流与合作表示期待。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展示了我院在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的成果和潜力,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建设一流传媒学院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